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雕塑中的花卉身影

来源:花卉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花卉序言 ·前人之路 远古时期,原始人民有将花卉物象描绘于器物上的先例,祈福自然的力量带来昌平。远至西周的《诗经》已有将花比拟美人的先例可寻,如《郑风 ·有女同车》

一、花卉序言 ·前人之路

远古时期,原始人民有将花卉物象描绘于器物上的先例,祈福自然的力量带来昌平。远至西周的《诗经》已有将花比拟美人的先例可寻,如《郑风 ·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指木槿花。我国艺术与花卉结缘绵延数千年,近代何小颜著有《花与中国文化》一书,梳理并阐述了花卉与绘画、传统工艺、家居器物、饮食、诗词、建筑等艺术品类的深层联系,将花卉视为中国文化重要篇章之一。在此基础上,各方学者以自身专业角度切入花卉的文化价值,硕果累累。闫凤的《诗经——花卉寓意研究》,从文学角度,着重分析诗经中花卉的人格与生活寓意;靳莹莹《佛教中花卉图案的世俗化流变》梳理了宗教花卉图样的历史变迁;郑新涛的《花开千年——传统花文化与现代设计应用研究》梳理花卉装饰图样在服装设计至人民币设计等设计范畴的研究,详细论述花卉对于现代设计学的应用价值;毛联瑞的《中国传统花卉“四君子”的生态品质人文寓意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是诗经内容的延续,从人文角度叙述花卉的人格化因素,以及与社会观的共鸣联系;曹辉在《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特色探究——以明清花卉纹饰为例》阐述装饰艺术巅峰的明清时期在当下应用价值的嬗变;范彤雨在《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花卉的象征寓意在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提炼花卉象征寓意在国画创作中的实践意义。综上,众多学者从花卉在人文、艺术等多角度展开横向与纵向研究,为后人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

图1 苏州狮子林的梅花

2019年,苏州虎丘曾举办“千年虎阜 ·中式物语——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一场户外公共艺术展将当代雕塑与花卉融合,20余件雕塑与数十万株鲜花形成自然与艺术的场域。此类形式在国内雕塑展中尚属首次。2020年,笔者的研究“以博物馆文化传承合作为例谈苏州文创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获得2020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立项。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昆曲博物馆合作为例,以经典曲目《牡丹亭》为线索,探讨并研发设计“在地性”文创产品。产品“牡丹亭昆曲人偶系列雕塑”其造型语汇皆来源“花卉”。细观《牡丹亭》曲目,名称中含花卉“牡丹”;柳梦梅其名称及服饰中所含“梅花”;杜丽娘服饰中呈现“牡丹”与“杜鹃花”;曲目中多次出现各式花卉场景等等,皆与“花卉”相关。

在雕塑领域,花卉与雕塑之间的脉络研究寥寥无几。丁山、王锐涵的《潘神的幸福:景观创意中的音乐元素——记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主题雕塑〈绽放〉》中,窥见雕塑浅用花卉物化造型进行创作,其设计内涵更是结合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略有距离。近代,将花卉造型、内涵等内容融于雕塑的佳作不在少数,广获优评。

图2 法国马尔凯萨克花园

二、花卉之始 ·自然审美

在蛮荒时代,神农氏尝百草千花,探索自然的食用与药用价值。神话中称“女夷”为“花神”,主春夏长养之神,花与神的联结对应自然之物与崇敬之心。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将花卉之情与心境之悠贴合。苏州园林也颇有此意。花卉着眼“画境”布局,错落起伏,照拂四季变化,春桃、夏莲、秋菊、寒梅等皆是苏州园林挚爱,通过花草的“雕”(修剪),山石与绿植的“塑”(堆叠、布局),构建出纷扰世界之外的“桃花源”。园林的成型手法和空间语言,与雕塑有诸多共同之处,都是通过雕与塑,形成立体造型。设计者慧心巧思地将花园本身为“材料”,造就“自然雕塑”。(图1)在西方世界,法国的“马尔凯萨克花园”修剪十万余株黄杨木,模拟多尔多涅河周边山峦景象,形成了壮观的“绿色雕塑”[1]。(图2)

花卉鉴于能够很好满足“自然原生”至“私宅独享”的心理诉求,与城市发展如影随形。自唐以降,长安是世界之都、文化之都,人口已呈现高密度特征;宋代城市其密度更甚,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花园艺术由此走向民间。人对花卉的审美情愫来自对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天然的喜爱,如同孩童寻找母亲的本能。当下,我国提出“民居4.0”,让高楼住户仍能拥有小型庭院、凿石叠山、培花植树。当代设计师黄鹿“合生”系列作品,使用花卉为材料,运用构型、重叠、布局等造型手法,创造“沉浸式”花卉雕塑装置作品。在“合生”系列作品中,设计师摸索花卉自然“行云流水”造型趣味,结合当代设计师的审美境界,摆脱以往作品描绘或通过其他材料单纯重现花卉的物象造型。设计师将花卉本身成为作品的构成“单元”,造就新形态、新意识的设计作品。就人与花卉深层关系来看,它联通了“内”与“外”双重世界:“内”是精神的世界,通过观照花卉而获得的良好审美体验和满足感;“外”是自然形态,即所谓“材有美,工有巧”。(图3)

文章来源:《花卉》 网址: http://www.hhqks.cn/qikandaodu/2021/0710/1960.html



上一篇:敦煌石窟花卉图像研究
下一篇:花卉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以武夷山五夫镇为

花卉投稿 | 花卉编辑部| 花卉版面费 | 花卉论文发表 | 花卉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花卉》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