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卉》栏目设置[05/29]
- · 《花卉》数据库收录影响[05/29]
- · 《花卉》收稿方向[05/29]
- · 《花卉》投稿方式[05/29]
- · 《花卉》征稿要求[05/29]
- · 《花卉》刊物宗旨[05/29]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花卉是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美感内容和丰富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喜爱。围绕花卉,人们热情栽培、欣赏、应用和文艺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积累
花卉是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美感内容和丰富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喜爱。围绕花卉,人们热情栽培、欣赏、应用和文艺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积累起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卉观赏越来越受重视,花卉种植生产迅速兴起,科学研究也随之展开,“花卉学”、“花卉文化”等专题研究和学科建设迈开步伐,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顺应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的兴趣需求,我们这里就花卉审美和花卉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集中进行思考和讨论,力求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认识。
打开今天的任何一种字典、词典,关于“花”的解释都极为明确和一致,其中有两个含义是最基本的:一、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通常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二、泛指能开花供观赏的植物。这几乎成了最普通的生活常识。但也许人们或有不知,历史上“花”这个字的出现较迟,最初将花称作华、荣、秀、英,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谓英、华即花朵。当然在具体表义上也有不同分工。《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也就是说,木本之花称为华,草本之花称荣、秀、英。今之“花”字,古文作“蘤”,如汉张衡《思玄赋》“天地烟煴,百卉含蘤”即是。清王念孙解释说:“蘤字,从卄,从白,为声。古音为如化,故花字从化声,而古作蘤。”*?王念孙:《广雅疏证》卷10上,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今之“花”字出现时间较晚。清顾炎武说:“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改易。惟《后魏书》李谐传载其《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曰‘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并用。而五经、楚辞、诸子、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本相传,凡‘华’字未有改为‘花’者。又考太武帝始光二年(引者按:公元425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卷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华“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6,清嘉庆二十年(1815)经韵楼刻本。?都是说“花”是“蘤”、“华”等字的流俗写法,南北朝才出现。随着“花”字之流行,由草木之花朵部分,而代指此类草木品类之全体,也是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的现象。如隋萧大圜《闲放之言》:“果园在后,开窗以临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这里所说的“花”,并不只指树上之花,而是鲜花盛开之树。唐代诗人元稹《遣兴》“养禽当养鹘,种树先种花”,白居易《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所说“花”都是指开花供人观赏之植物。
如今我们常用的“花卉”、“花木”概念,其意义与单字的“花”大同小异,都是指观赏植物的意思,只是所指更为明确、宽泛些。“花”可能有时只指花朵或观花植物,而“花卉”、“花木”则泛指所有观赏植物。如今园艺界的一些著作中,对“花卉”的解释,有狭义一说,认为“狭义的花卉,仅指草本的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卉是草的总称”,*陈俊愉、程绪珂主编:《中国花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2页。?这一说法明显不妥。“花卉”是个合成词,两个词素间不是“花枝”、“花丛”、“花信”那样的偏正关系,也就是说其意思不是开花之卉、有花之卉,而是“花柳”、“花鸟”、“花月”那样的同类并列关系,用以代表有关的一类植物。其中“花”并不只指作为器官的花朵,也指整个开花植物,品种上也不分草、木。“花草”、“花木”两词的结构与此同理。在这三个合成词中,“花”与“卉”、“草”、“木”的组合关系又非完全对等,而是有着明显的偏义倾向,重点都落实在“花”字上,合义所指都重在“有花可观”或“美丽可观”上。所谓“花卉”、“花草”、“花木”都是指可供观赏的植物(美丽可观),而以观花植物(有花可观)为主。也许人们的具体言谈中,“花卉”、“花草”与“花木”因不同搭配或有草本、木本的不同偏指,但这也大多属于言者措辞个性或即时语境的选择,而非公认的明确通例。如果有什么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比较合理的说法也应是广义的“花卉”泛指全部观赏植物,而狭义仅指观花植物。
文章来源:《花卉》 网址: http://www.hhqks.cn/qikandaodu/2021/0305/1426.html
上一篇:岁寒三友与道德守望
下一篇:民间花卉崇拜现象的文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