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卉》栏目设置[05/29]
- · 《花卉》数据库收录影响[05/29]
- · 《花卉》收稿方向[05/29]
- · 《花卉》投稿方式[05/29]
- · 《花卉》征稿要求[05/29]
- · 《花卉》刊物宗旨[05/29]
一花一世界中国文学中的花卉原型解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达尔文曾经说过花是自然界里最美丽的产物,它们与绿叶相映而引起注目。诗歌里对花卉的吟诵不仅赋予了花卉文化美和精神美,更证明了花卉原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诺贝尔文学
达尔文曾经说过花是自然界里最美丽的产物,它们与绿叶相映而引起注目。诗歌里对花卉的吟诵不仅赋予了花卉文化美和精神美,更证明了花卉原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在感悟了花卉世界的美好和奇妙之后不禁感慨:“人们也许可以列举无数这样的例子,每一朵花卉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体系及取得的于它有用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了解花卉,那么我们对征兆、对幸福的表现的理解,便会少得可怜。”[1](30-53)人类对花卉的追求反映了什么样的审美特征?为何花卉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花卉原型在中国文学中有哪些文化使命?
一、花卉原型与文人审美心理追求
审美的需求是人类独有的,甚至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产生了审美体验。中国文人历来以美为最高的艺术追求,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2](176)按照朱光潜关于美的说法,美不仅仅是自然物本身,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产物,因此,美的事物产生于物与我的共鸣。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世界中,意象成为表达和宣泄美感的“婴儿”,诗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交流,并赋予美的想象,寄托美的沉思,产生代表诗歌美感的意象。那么原本属于自然万物中的“花卉”原型为何会反复被诗人吟诵,并且成为一种经典“意象”?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人阶层对美的传颂和追求。中国文人喜欢观赏花卉,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审美活动感受物的姿态,并不断学习花卉的美德。花卉原型成为中国文人审美的对象充分显示出文人的审美追求,文人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精神慰藉。花卉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骚客的审美情感,更为他们形成审美意志提供了原型,由此花卉原型不仅是中国文人审美情趣的返照,而且是他们形成美德的途径。
宗白华在文章《美从何处寻》中说道:“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3](12)对于花卉美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阐释,通过对花卉这一美感事物的欣赏,不仅能反映自觉的审美欲望,更能在观赏花卉的过程中受到花卉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美的成长。晚唐诗人司空图集唐代文化之大成,继承了道家和玄学家的美学思想,写出了二十四种美学的境界,即《二十四诗品》。其中《典雅》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一句,虽是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概括,但反映了菊花淡泊典雅的个性品质,用菊花的个性品质影响人的品质,影响文艺作品创作。再如,张潮的《幽梦影》中有这样一段对于花卉品质的记载:“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其中不乏对于花卉审美的主观看法,但是通过对这一美感经验的分析,不难发现古代文人通过种养花卉而体现出来的审美心理诉求及通过这一审美活动产生的精神变化。如此种种都可以说明:花卉作为一种美感事物的客观存在,在教育和影响个人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诗人华滋华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这种来自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的感受表明花卉是表达美感欲望的中介,同时,花卉美的品质对世人产生了教化感染的作用。
美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审美国度中,人们总是自觉追求着美的事物,欣赏花卉是中国文人自觉的审美追求,以花卉为意象而进行的文学创造活动是诗人追求美的艺术表现。在描写花卉美的过程中,寄托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在欣赏和创作之间形成了艺术的张力。与此同时,中国文人深受花卉美的熏陶,在欣赏和创作的张力中习得花卉的品质,形成美的品德。因而,花卉原型是中国文人对美的呼唤,文人们在这呼唤中接受花卉美的教育的熏陶,形成美的顿悟和认识。
二、花卉原型与女性书写
中国民间通常把未出阁的少女俗称为“黄花闺女”,这一说法源自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有位公主名叫寿阳公主,因梅花掉落至其额头形成“梅花妆”,这一妆容风靡全城,许多未出嫁的少女纷纷效仿,并且多采用黄色的梅花,便出现了“黄花闺女”一词。《木兰诗》中更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古代女子喜欢将花卉运用在生活中并且多用于梳妆打扮。因此,花卉原型便与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诚如叶舒宪所说:“女性与花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天然的联系。植物世界中的造化之美与人类社会的性别审美,在世人心理中诱发出两者相关的类比联想。艳丽、柔弱、娇嫩、淡雅、高贵……所有这些形容花朵之美的词汇也都同样适用于描绘女性。”[4](230)
文章来源:《花卉》 网址: http://www.hhqks.cn/qikandaodu/2021/0222/1381.html